一、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地球物理学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ionospheric dynamo〕、极光放电〔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层顶电流系统〔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地球物理学的很多问题与天文学的相似,因为研究对象很少能直接观察,结论应当说主要是根据物理测量的数学解释而得出的。这包括地球重力场测量,在陆地和海上用重力测量仪,在空间则用人造卫星;还包括行星磁场的磁力测量;又包括地下地质构造的地震测量,这用地震或人工方法产生的弹性反射波和弹性折射波来进行(参阅seismic survey)。用地球物理技术来进行的研究,证明在为支持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理论提供证据方面是极其有用的。例如,地震学资料表明,世界地震带标示出了组成地球外壳的巨大刚性板块的边界,而古地磁学研究的发现,又使得追索地质历史时期大陆的漂移成为可能。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地球深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主干学科:地质学、物理学 主要课程:地球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开设院校:云南大学 吉林大学 长安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成都理工学院 武汉大学 长江大学相近专业: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就业前景:主要到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21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系统掌握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能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工程、3S集成(GPS、GIS、RS)、空间数据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信息可视化等领域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在学习数学、物理学、地球动力学与空间测地学基础知识和系统掌握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法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要求学生具备空间信息的分类与采集、传输与分析、成像与图像处理、空间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素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2、掌握数学、物理学、地学、测地学、地球物理学、信息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数字制图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坚实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相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了解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6、具有一定的归纳、整理、分析、设计、撰写论文的基本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主干学科:地球动力学与空间测地学、信息科学、电子计量学。主要课程:数学、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空间测地学、地球物理学、工程设计学、信息工程学、遥感学、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形模拟、卫星摄像与空间摄影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与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工程管理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主要课程地实验和实习、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初步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30周。 学制:本科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有些大学或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办学特色:本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空间信息工程、3S集成(GPS、GIS、RS)、空间数据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信息可视化等为方向,突出学科间的交叉。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课时占5 6.8%,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是本专业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通才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的方针;在学生培养阶段实施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求真、怀疑、拓新、协作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就业领域:本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数理外”基础扎实,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合到政府机关、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国防、信息产业、财政金融、公共事业管理、交通、电力、能源、环境保护、气象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