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腾飞的过程中,确实借鉴了德国很多经验和制度,但是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是在工业领域,德国二战前就已经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制造为中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日本则是在战后利用美军占领时期提供的低利息贷款和工业原料,全力发展重工产业,尤其是在钢铁、化学、金属冶炼等行业,借助欧美技术以及工人的熟练度,快速实现了产能提升。当然,两国的重工产业都有很强的军事属性,因此战后经济复苏中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规律也是各国通例。但不同的是,美国重工业恢复靠的是消费拉动,大量国民消费支出带动了汽车、家具等制造业的发展;而日本是政府主导型复苏,铁路、桥梁、水电等各种基建项目如火如荼,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化工和造船成为了支柱产业。其次是财政金融领域。虽然二战后日本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与德国相比,仍然是行政干预色彩更浓。尤其是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央行长期维持着极低利率的政策,以财政预算赤字方式大力刺激固定资产投资,推动GDP增长。从市场导向来看,这显然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财政投资拉动模式的确是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关键所在。再次是日本独特的职业发展路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的劳动者和企业之间形成了所谓“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职业发展机制。员工进入企业后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和工作表现确定其工资水平,并且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保持这一标准。在这种制度体系下,员工收入有保障,失业风险极低,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也极大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而言,员工职业的稳定保证了企业劳动力的稳定性,同时也减少了培训新人的成本和由于人才流动所带来的各种损失。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职业发展路径现在已经在日本逐渐瓦解了,随着老龄化和社会少子化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最近日本一直在讨论废除“终身雇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