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Southern Ocean ),指位于南半球的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地区的海洋。
该地名主要指在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和学者对马来半岛以南的印度洋海域及其周边群岛的称呼,相当于如今的东南亚一带地方。由于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有着紧密的海上贸易联系和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的史书和文献而言,“南洋”一词有相当大的出现频率。《尚书·禹贡》中有记载:“厥土青黎……厥贡漆丝,瑶琨。”“漆丝”即生漆和蚕丝,古时作为南方特产传入中国,今天的苏门答腊岛、婆罗洲以及爪哇等地在汉代就已经与中国有了贸易往来;而“瑶琨”当为琥珀或蜜蜡,产自缅北与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经泰国中部、马来半岛北部及东北部往中国的西南地区输入,此外还有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产的乌木供雕刻和制作家具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南洋”逐渐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地理名称。在元代,它主要是指占城(越南中南部)、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麻喏巴歇国(越南北部和老挝南部)、交趾州(越南北部)等地。到明代,它的范围扩大了,除了包括上述各国以外,还包括了苏门答腊、婆罗洲、马来半岛等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活的各民族中,以华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自不待言。因而,“南洋”也就成了这些民族及其文化圈的一个代名词。至清代,“南洋”这一地区内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英国入侵并在1839年至1858年间控制了印度的鸦片贸易,继而向马六甲海峡扩张势力,先后逼迫缅甸、暹罗和老挝与之签订条约,并迫使文莱王朝承认其殖民地的地位。这些国家或被英国直接统治,或被英国控制,成为英国的属国或殖民地后,其贸易和财政都置于英国的支配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