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中大是什么大学

158次

问题描述:

中大是什么大学,麻烦给回复

其他答案

其他答案

广州市的中山大学,简称“中大”。成立于1924年,是985工程、211工程学校。很不错的学校哦~

其他答案

中大,就是指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简称:中大,英语: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是一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孙中山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改为今名。中山大学现在有三个校区位于广州市,一个校区位于珠海市,另外在从化市和其他部分省市设有校区、独立学院、附属医院和研究机构。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副部级高校,并位列985工程和211工程之中。根据2010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中山大学位列全国第5,亚洲第22位,世界排名第171位。为了使你较全面了解中山大学,相关信息附下:中山大学坐落于南方名城广东省广州市,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建立于1924年,初名国立广东大学。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 “国立中山大学”。学校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千人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是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著名顶尖学府,在海内外均具有极高声誉。中山大学是以人文学科、经济管理、理学、医学、应用技术与工程五大学科群为特色的以现代化大学为目标的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中山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中山大学1924年,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原名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中山先生,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合,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学校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的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来,学校不断延揽名师,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执教于中山大学。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执教于中山医科大学。大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山大学这座科学殿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截止至2013年7月,学校设有42个学院和5个直属系。11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7个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以及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学年初,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783人,硕士研究生11943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712人,普通本科生32387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090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671人。学校提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把“善待学生”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三点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办学核心理念。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里的学者应该以学术为生存方式,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强调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管理就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已经成为中山大学行政工作基本理念。学校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教授的水平代表大学的水平,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统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扬者,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尺度,是对大学生的人品学品最具影响的群体。 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强调学生应该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大学培养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学校“善待学生”办学理念的深层内涵。学校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分类培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6000名。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7夺冠,9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骄人成绩。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8年,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2009年,我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我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年,我校医学院代表队获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特等奖。时间段:从 博济医局、格致书院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 1866~1953年)(1)北校区博济医局到私立夏葛医学院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教会医院。是年,美国医学博士嘉约翰与中国第一个留学欧洲学医者黄宽博士在该院主持博济医学堂正式开办。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2-3]。从广东光华医学堂到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从广东公医学堂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随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科,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2)南校区格致书院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岭南大学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发展成一所设有文、理、工、农、医、商等学科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弟子遍全球,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互相承认学历。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1924年1中山大学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广东大学的经费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1924年5月12日,广东省教育会、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广东总善堂总所、广东学生联合总会、广东总工会、留东同学会、国立广东大学经费运动学生委员会联合发表《请争广东关馀及欧美各国退回庚子赔款为广东大学经费宣言书》。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9月30日,学校举行了第二次校务会议,会上议决了此事,决定组织筹备会议,选择日子补行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国立广东大学建校初期,文科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五系和高师的文史、英语、社会三部;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系和高师之数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农科分设农艺学、林学、农艺化学三系和农业专门部;医科不分系,附设第一、第二医院及护士学校;预科分设文、理、法、农、医五组,另附属初级师范及中小学,全部依据西方新学制办理;各科设学长、预科及附校设主任,分别办理教务;设秘书处、会计处、图书馆,分别办理校务、组织校务会议,以评议、筹划重要校务;设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增办工科,并设法国里昂大学海外部,遣派留法学生。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沫若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即鲁迅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至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7386661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时间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年)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第一次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将广州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法商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统共调整成为广州新布局的1所综合大学和4所专门学院。中山大学第一次院系调整具体情况如下: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即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学,中大医学院从原中大分离出来,成立中山医科大学。赵却民教授率领全系师生21人前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由哲学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由人类学系主任杨 成志教授率领。他们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第一次院系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主要以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构成。根据广州区高等学校调整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华南地区第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也由是成立。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第二次院系调整从1953年7月下旬开始准备,9月底正式进行。此次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政法学院,如有复本,则将复本调配给上述二校。根据上述原则,书籍在1952年11月4日前分三批装箱调出,共计67676册,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在两次院系调整完成后,新的中山大学师生就来自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广东法商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师和原中山大学等9所不同的院校。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5年柯麟任华南医学院院长兼院党委书记。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是年国家卫生部发函认定学校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8位为一级教授,另有15位二级教授,师资实力时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之首。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7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7个学科为硕士学位学科(专业)。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时间段:2001年两校合并以后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强强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实现强强联合。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即其东校区,俗称“中东”。是中山大学改革与发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区,强调全校办校区,在管理上实行“延伸管理模式”。此段信息来源于《广州大学城一本通》中大校区广州南校区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占地面积:

1. 17平方公里通讯地址:广州越秀中山二路74号(510080)占地面积:0.39平方公里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珠海校区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占地面积:3.48平方公里院系设置: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海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球科学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广州东校区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占地面积:

1. 13平方公里院系设置:心理学系、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国家保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共有教职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工138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73人,具有正高职称1378人,具有副高职称2510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教学名师9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第一首席专家3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1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6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中山大学校训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孙中山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中山大学校歌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