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求艺—您的留学规划师

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条件

170次

问题描述:

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条件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不少中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而获著名奖项者更不计其数。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教职员工7396人,其中教授994人,各类讲师及专业顾问562人,教学助理91人,副研究员及以上415人,研究支援人员924人。 “光纤之父”高锟于1987至1996年出任中文大学校长,卸任校长一职后一直担任中大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至今,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及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教授为中文大学校友,曾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丘教授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提出卡拉比—丘流形,现已成为物理学家建立弦理论的几何基础。 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杨振宁教授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教授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尤其是粒子和统计学物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爵士,于2002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并出任晨兴书院院长。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于2009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 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首位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于2005年加入中文大学成为博文讲座教授。 学术奖项及荣誉类别人数诺贝尔奖得主4菲尔兹奖得主1图灵奖得主1沃尔夫数学奖得主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30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美国物理学会院士5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3美国计算机器学会院士4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2中国科学院院士6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4中国工程院院士3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中央研究院院士8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学者16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学者7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18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3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得主31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1的里雅斯特奖1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创新、研究及教育奖1国际制造工程学会院士1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外籍院士1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书院制度九大书院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逸夫书院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声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及其他设施,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善用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通识教育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此外该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 培育计划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培育计划包括: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暑期计划、领袖培育课程计划。 双语并重中大五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两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以两文三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k与的能力。提高双语的能力有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关心世界事务,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为他们在今日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有的文化和语言基础。国际合作香港中文大学已与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学习中心、政府部门、区域及国际组织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并且与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设立超过四百二十个研究合作、学者、师生交流的项目。教学方面,中大亦鼓励同学透过体验不同文化,增进知识和发展人际网络,以装备自己,应付全球化挑战。 中大亦是许多国际高等教育组织的成员,例如世界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及国际大学协会等,藉着参与这些组织,与其他大学之间发展学术研究结盟。每年中大接待约150个海外代表团,同时中大的管理人员亦到访伙伴单位,籍此加强联系。 中大成立后,李卓敏校长在草创之初的1965年,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交换协定,开香港海外联系之先。中文大学已与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五十多所高等院校合办学生交换计划,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时、智利、捷克、丹麦、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墨西哥、荷兰、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瑞典及泰国等地。每年,中大超过九百个学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时亦接待约一千四百个的海外学生,营造文化多元的校园环境。此外,每年超过三千个中大学生参加短期的离港学习课程。 1986年至2016年间,中大共有十四名学生荣膺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前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数目为全港大专院校之冠。中国联系香港中文大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与中国内地正式交流。中大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交流培训和学科重整运动,是香港本地高校之先驱,于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中大不断加强与多所中国内地及 的大学的合作交流,内容包括科研合作、学者互访、学生交流以及合办学术活动与课程等。校方每年接待逾二百三十个来自内地和 的访问团,访者超过三千五百人次。中大教职员亦以不同方式出访,加强与内地及 伙伴院校的联系。 该校与深圳市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建立全面紧密合作关系,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1年,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兴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是该校在深圳的重要教学、研发和技术转让基地。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筹建。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卓越学科领域平台(群体)7个,联合研究单位34个,其他研究所33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伙伴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卓越学科领域平台(群体)(7个):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资讯科技、网络编码研究所、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 联合研究单位研究单位名称草药研究中心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光机电设计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联合传统医学分子实验室脑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深圳)人文价值研究中心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标准化和研发联合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认知及大脑联合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华大基因跨组学创新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智慧中国 机器人与智慧城巿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企业互联网运作联合研究项目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与暨南大学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脊柱侧弯联合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肝病及消化病联合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天然药物与毒理学研究联合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先进光子学联合研究实验室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智能感知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智能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药用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香港中文大学上海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促进中药全球化联合实验室自动化科学与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其他研究所研究所名称材料科学及技术研究中心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讯科学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网络编码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精密工程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未来城市研究所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经济及金融研究中心深圳研究院中医中药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所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生物科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成果统计香港中文大学在2006年的策略计划中,选定五个学术领域,调配充足资源协助其开展研究,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为五大重点研究领域。 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生物及医学6350.38商学195.38工程学4426.54人文学及社会科学4321.76自然科学2718.232013-14年度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计划拨款研究领域项目数金额(百万港元)生物及医学21.66商学10.47工程学64.88人文学及社会科学74.19自然科学53.56研究成果分布-2013-14年度2012-13年度期刊文章32323241发表论文28142809学术专著653599创意文学作品、顾问报告、个案研究175122专利、协议及成立公司6165其他843869(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杰出研究协作研究金2012/2013年度获资助之研究项目1.具有能量定域效应的功能化等离子体光子学及其在检测纳米操控和光电子中的应用2.探讨力学传导及新的内皮细胞信号因子对运动促进血管健康的关键作用3.巨噬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转分化在器官纤维化的致病机制与临床干预4.基于金-钻石复合纳米系统的多功能超灵敏探测5.发展新方法学用于制备碳硼烷新材料 第三轮主题研究计划获资助之研究项目1.系统性开发鼻咽癌的分子靶标2.对糖尿病心血管及肾脏并发症的跨组学基因研究-从创新发现至个性化治疗3.智能化太阳能技术:采集、存储和应用 中国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自创校起即肩负”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使命,以承传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数十年中国人文研究的传统,可谓卓然有成。中大的中国研究领域涵盖广泛,涵盖语文、文学及表演艺术、或文化承传和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政治及法制发展、公共卫生和环境、商业与法律等,以期多方面为传承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作出贡献。 中大创校先贤及教授中不乏目光远大的中国研究学者,包括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劳思光教授、刘殿爵教授、饶宗颐教授、余英时教授和余光中教授等。他们继承中国的学术传统,又以现代观点重新诠释国学,主张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并重建中国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传统;他们培育不少国学人才,深刻影响着华人学术圈,亦为中文大学发扬中国文化的工作打下根基。创校校长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以为中文即是指中国文化,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李卓敏认为“凡是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沟通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桥梁…那是理所当然的。”而香港中文大学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而努力;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数据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李卓敏指出,大学校训“博文约礼”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历任校长在任时间姓名第一任(1964—1978)李卓敏第二任(1978—1987)马临第三任(1987—1996)高锟第四任(1996—2002)李国章第五任(2002—2004)金耀基第六任(2004—2010)刘遵义第七任(2010—迄今)沈祖尧(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为你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在线报名  |  网站地图